




中國不能成為無信用社會
來源:admin
作者:admin
時間:2001-08-15 11:10:00
中國經濟有沒有危機?動搖中國經濟的真正危機是市場交易無信用可言。"坑熟"成了很多人的生財之道。
殊不知,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,是最簡單的交換到復雜的對外貿易與長期投資的基礎;貨幣和一切單據都可以說是一種信用賃證,是一切信貸關系,包括存放款到巨額融資的最起碼的前提。在中國,改革年代的人們仍然只相信鐵哥們,依靠老關系走后門辦事。被坑的人啞巴吃黃蓮,有苦不敢訴。"坑熟"如果在客觀上把封建的哥們義氣打破,那么以后就必須要靠有案可稽的信用記錄尋找對象做生意!可惜,現在還沒有信用可查。
貨幣,特別是不再采用金本位銀本位的紙幣,本身不具有價值,它之所以可以作為一種公認的流通手段,具有統(tǒng)一的價值符號,《辭海》說:是因為"由國家發(fā)行,強制通用"。這個說法不夠全面。應該補充一點,它是一種信用貨幣,它是憑信用發(fā)行和流通的。因此,貨幣的信用一旦動搖,它就會在實際上被拒絕接受,市場交換就向易貨貿易倒退。比如,前幾年盧布惡性貶值時,中俄貿易就大量地采取過易貨貿易方式。上海解放前夕,金圓券無信用可言,銀元取而代之,貨幣形式和貿易方式都大倒退。
經濟發(fā)展歷史又證明,政府的強制與信用還要配合一套正確的貨幣政策與策略?,F代西方經濟理論對政府行為影響最大的,有凱恩斯學說與貨幣主義學說,在不同時期在不同國家都起過作用。比如目前美國和英國都通過控制貨幣供應和利率調節(jié)比較有效地影響著經濟發(fā)展和控制了通貨膨脹。從貨幣主義觀點看,中國這一兩年的低通貨膨脹與高經濟增長是極大的成功。但是,為什么多次降低利率,對經濟沒有起到應有的刺激作用呢?國外認為是由于中國的金融改革沒有到位。他們也許不清楚,中國同時也開始放松了商業(yè)貸款的行政控制,但是銀行仍然不敢獨自承擔信用貸款風險,因為,企業(yè)的信用普遍地惡化,良莠難分,根本無法發(fā)放信貸;反過來,這一兩年,企業(yè)呆帳越來越嚴重,除了資金周轉不暢、市場需求不足造成虧損外,還有"賴帳"這個不可言傳,不可見報的原因。所以,即使宏觀調控政策放松,十分可能,仍然是銀行貸款代替財政,貸款代替撥款,更大量的貸款無法回收本息,使企業(yè)虧損變成金融危機。所以,隱藏在各種困難背后的最本質的問題,最可怕的危機是信用危機。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,不能簡單地歸之于市場經濟不成熟和人員素質差。問題在于,當我們學習引用貨幣主義,實行宏觀調控時,沒有時間,或者說沒有充分注意到,西方實行同樣的政策,是在建設了一套完整的信用體系基礎之上的,因此,我們必須同時在這方面急起直追。
西方信用體系的基礎是,大量的經濟行為,幾乎全部企業(yè)行為都有記錄。個人"隱私權"主要是政治、信仰和私生活上的,一涉及經濟,恰恰不允許隱瞞秘密。每個在美國生活,有經濟活動的人都有一個社會安全號。當人們申請工作,支取工資,到銀行存款,租房,賦稅時,都要出示和登記社會安全號。這個號是終身不變的。國家設置專門機構,用統(tǒng)一的電腦聯(lián)網,把每個人的還債、付賬、工資、失業(yè)等等都記錄在案。于是,任何人到任何一個地方租房,租旅館,申請工作,都得報社會安全號。到國家在各地所設專門機關,可以付費查檢個人的信用記錄。不過,并不是有一次拒付帳單,或者拖欠,沒有收到應付款項的機構就可以抱怨你信用不好。錯誤地登記任何人的壞信用也要負法律責任。所以,真正信用壞的人,一般是很確實的,那么他就寸步難行,連租房都困難,不要說申請貸款做生意了。
信用記錄之所以具有權威性,不僅是市場經濟發(fā)展,而且是政府刻意建設信用體系的結果。
貨幣由于它的通用性,在使用過程中自身不可能做記錄。支票或其他銀行證券就沒有這個缺點。為了證明經濟行為信用可稽,在好多情況下,只收支票等銀行證券付帳。用支票或信用卡等手段支付帳單,使經濟行為很難作假。西方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用現金支付,可以逃稅,同時,經營者可以向老板隱瞞收入。不可能全部采用支票結帳的領域只限于小額流通的個人付費。其原因之一,是好多人,包括未成年人和窮人,沒有銀行賬號,因此缺乏除貨幣以外的支付手段。但是,這種漏洞對較大的企業(yè),不直接同消費者個人交易的企業(yè)來講,可以規(guī)避準確記錄的范圍就很小了。有記錄的結帳,同有法律保障的合同相對照,使營業(yè)情況比較容易檢查。稅局抽查企業(yè)報稅表,對"有油水"的納稅戶幾乎是必查的。這樣,盡管可以在按照稅法基礎上公開設法減少納稅 ,卻很難謊報商情。除了銀行和稅局外,移民局和聯(lián)邦調查局也在監(jiān)督檢查企業(yè)。任何雇工和解雇職工都要經移民局批準備案,同時受工會監(jiān)督,不可能虛報就業(yè)人數。為防止洗錢,聯(lián)邦調查局要求銀行把任何人的每一筆一萬美元以上的收支報告?zhèn)洳?。在這樣嚴格的監(jiān)督下的各種記錄構成了企業(yè)業(yè)績和信用記錄。企業(yè)靠弄虛作假來欺騙訛詐是很困難的。
這種信用體系不僅使市場交易安全,而且由于信貸真正是信用貸款,因此使投入市場的貨幣比貨幣供應量大得多。
企業(yè)更加靠信用利用資金。美國企業(yè)負債率也在50%-60%,比中國八十年代高。1995年,中國企業(yè)負債率約為85%,現在是多少,似乎沒有公布。我只想指出,這里不僅僅有一個數量比,更重要的是有個負債的基礎比較。美國企業(yè)靠相當于資產的一半以上的信貸運轉是十分正常的。在流通過程中,信用成為支付的支柱。中國為大宗的內外貿易開出的信用證,同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似,幾乎都是先在銀行存入同樣數額的款項后,銀行才會出證。而美國則憑信用開信用證,從銀行方面說,就是用一筆款項可以為若干筆周轉服務,因為它接受的對象支付信用可靠。企業(yè)像個人使用信用卡一樣,在好信用基礎上,提高著它的信用線,即申請信用貸款的額度。銀行可以成倍地使用資金發(fā)放長期與短期信貸,銀行自身也憑借信用,不但從儲蓄存款,而且從國家取得高于自身資產存量的低息信貸。國家又通過銀行向信用好的企業(yè),就其好的項目發(fā)放貸款,銀行賺取利息差額。西方在信用基礎上建立了各種貨幣戰(zhàn)略,或稱高產出戰(zhàn)略??傊?,上面提到的超過資產一半的負債率,同中國不可同日而語。更重要的是,國家和銀行利用信用杠桿,可以有效地發(fā)揮調控經濟的職能。
信用體系的建立還是按法制建設會計事務所、法律事務所、咨詢業(yè)、保險業(yè)和各種基金等中介機構的結果。以股票上市為例,上市公司信息如果包裝造假,有關法律事務所、會計事務所等不僅要受處罰,而且要對股民賠償損失。保險經紀人、咨詢專業(yè)人員都買有失誤保險,要對客戶包賠損失。同時,反過來,中介機構受到尊重 ,因為他們也有很好的信用。
我給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幾位專家談過這件事,他們非常有興趣,有人問我,能不能利用因特網,把好企業(yè)的信息儲存起來,建立它們的信用記錄,用積累好記錄,慢慢形成它們的好信用。我說不可以。信用要有絕對權威,要靠政府以法制強制推行,信用記錄要嚴整無缺,才能表明一個人、一家企業(yè)的信用好壞。只要記錄可以不完整,這種記錄就可能掩蓋真相,被騙子鉆空子,同時又使好信用也缺乏權威。所以,建設信用系統(tǒng),必須準確地、全面地覆蓋,否則就徒勞無功。建設這樣的全面系統(tǒng)的社會信用信息網,不是任何非政府力量靠企業(yè)自愿參加可竟成功的。
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早開始,早得益,希望為時尚不為晚
殊不知,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,是最簡單的交換到復雜的對外貿易與長期投資的基礎;貨幣和一切單據都可以說是一種信用賃證,是一切信貸關系,包括存放款到巨額融資的最起碼的前提。在中國,改革年代的人們仍然只相信鐵哥們,依靠老關系走后門辦事。被坑的人啞巴吃黃蓮,有苦不敢訴。"坑熟"如果在客觀上把封建的哥們義氣打破,那么以后就必須要靠有案可稽的信用記錄尋找對象做生意!可惜,現在還沒有信用可查。
貨幣,特別是不再采用金本位銀本位的紙幣,本身不具有價值,它之所以可以作為一種公認的流通手段,具有統(tǒng)一的價值符號,《辭海》說:是因為"由國家發(fā)行,強制通用"。這個說法不夠全面。應該補充一點,它是一種信用貨幣,它是憑信用發(fā)行和流通的。因此,貨幣的信用一旦動搖,它就會在實際上被拒絕接受,市場交換就向易貨貿易倒退。比如,前幾年盧布惡性貶值時,中俄貿易就大量地采取過易貨貿易方式。上海解放前夕,金圓券無信用可言,銀元取而代之,貨幣形式和貿易方式都大倒退。
經濟發(fā)展歷史又證明,政府的強制與信用還要配合一套正確的貨幣政策與策略?,F代西方經濟理論對政府行為影響最大的,有凱恩斯學說與貨幣主義學說,在不同時期在不同國家都起過作用。比如目前美國和英國都通過控制貨幣供應和利率調節(jié)比較有效地影響著經濟發(fā)展和控制了通貨膨脹。從貨幣主義觀點看,中國這一兩年的低通貨膨脹與高經濟增長是極大的成功。但是,為什么多次降低利率,對經濟沒有起到應有的刺激作用呢?國外認為是由于中國的金融改革沒有到位。他們也許不清楚,中國同時也開始放松了商業(yè)貸款的行政控制,但是銀行仍然不敢獨自承擔信用貸款風險,因為,企業(yè)的信用普遍地惡化,良莠難分,根本無法發(fā)放信貸;反過來,這一兩年,企業(yè)呆帳越來越嚴重,除了資金周轉不暢、市場需求不足造成虧損外,還有"賴帳"這個不可言傳,不可見報的原因。所以,即使宏觀調控政策放松,十分可能,仍然是銀行貸款代替財政,貸款代替撥款,更大量的貸款無法回收本息,使企業(yè)虧損變成金融危機。所以,隱藏在各種困難背后的最本質的問題,最可怕的危機是信用危機。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,不能簡單地歸之于市場經濟不成熟和人員素質差。問題在于,當我們學習引用貨幣主義,實行宏觀調控時,沒有時間,或者說沒有充分注意到,西方實行同樣的政策,是在建設了一套完整的信用體系基礎之上的,因此,我們必須同時在這方面急起直追。
西方信用體系的基礎是,大量的經濟行為,幾乎全部企業(yè)行為都有記錄。個人"隱私權"主要是政治、信仰和私生活上的,一涉及經濟,恰恰不允許隱瞞秘密。每個在美國生活,有經濟活動的人都有一個社會安全號。當人們申請工作,支取工資,到銀行存款,租房,賦稅時,都要出示和登記社會安全號。這個號是終身不變的。國家設置專門機構,用統(tǒng)一的電腦聯(lián)網,把每個人的還債、付賬、工資、失業(yè)等等都記錄在案。于是,任何人到任何一個地方租房,租旅館,申請工作,都得報社會安全號。到國家在各地所設專門機關,可以付費查檢個人的信用記錄。不過,并不是有一次拒付帳單,或者拖欠,沒有收到應付款項的機構就可以抱怨你信用不好。錯誤地登記任何人的壞信用也要負法律責任。所以,真正信用壞的人,一般是很確實的,那么他就寸步難行,連租房都困難,不要說申請貸款做生意了。
信用記錄之所以具有權威性,不僅是市場經濟發(fā)展,而且是政府刻意建設信用體系的結果。
貨幣由于它的通用性,在使用過程中自身不可能做記錄。支票或其他銀行證券就沒有這個缺點。為了證明經濟行為信用可稽,在好多情況下,只收支票等銀行證券付帳。用支票或信用卡等手段支付帳單,使經濟行為很難作假。西方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用現金支付,可以逃稅,同時,經營者可以向老板隱瞞收入。不可能全部采用支票結帳的領域只限于小額流通的個人付費。其原因之一,是好多人,包括未成年人和窮人,沒有銀行賬號,因此缺乏除貨幣以外的支付手段。但是,這種漏洞對較大的企業(yè),不直接同消費者個人交易的企業(yè)來講,可以規(guī)避準確記錄的范圍就很小了。有記錄的結帳,同有法律保障的合同相對照,使營業(yè)情況比較容易檢查。稅局抽查企業(yè)報稅表,對"有油水"的納稅戶幾乎是必查的。這樣,盡管可以在按照稅法基礎上公開設法減少納稅 ,卻很難謊報商情。除了銀行和稅局外,移民局和聯(lián)邦調查局也在監(jiān)督檢查企業(yè)。任何雇工和解雇職工都要經移民局批準備案,同時受工會監(jiān)督,不可能虛報就業(yè)人數。為防止洗錢,聯(lián)邦調查局要求銀行把任何人的每一筆一萬美元以上的收支報告?zhèn)洳?。在這樣嚴格的監(jiān)督下的各種記錄構成了企業(yè)業(yè)績和信用記錄。企業(yè)靠弄虛作假來欺騙訛詐是很困難的。
這種信用體系不僅使市場交易安全,而且由于信貸真正是信用貸款,因此使投入市場的貨幣比貨幣供應量大得多。
企業(yè)更加靠信用利用資金。美國企業(yè)負債率也在50%-60%,比中國八十年代高。1995年,中國企業(yè)負債率約為85%,現在是多少,似乎沒有公布。我只想指出,這里不僅僅有一個數量比,更重要的是有個負債的基礎比較。美國企業(yè)靠相當于資產的一半以上的信貸運轉是十分正常的。在流通過程中,信用成為支付的支柱。中國為大宗的內外貿易開出的信用證,同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似,幾乎都是先在銀行存入同樣數額的款項后,銀行才會出證。而美國則憑信用開信用證,從銀行方面說,就是用一筆款項可以為若干筆周轉服務,因為它接受的對象支付信用可靠。企業(yè)像個人使用信用卡一樣,在好信用基礎上,提高著它的信用線,即申請信用貸款的額度。銀行可以成倍地使用資金發(fā)放長期與短期信貸,銀行自身也憑借信用,不但從儲蓄存款,而且從國家取得高于自身資產存量的低息信貸。國家又通過銀行向信用好的企業(yè),就其好的項目發(fā)放貸款,銀行賺取利息差額。西方在信用基礎上建立了各種貨幣戰(zhàn)略,或稱高產出戰(zhàn)略??傊?,上面提到的超過資產一半的負債率,同中國不可同日而語。更重要的是,國家和銀行利用信用杠桿,可以有效地發(fā)揮調控經濟的職能。
信用體系的建立還是按法制建設會計事務所、法律事務所、咨詢業(yè)、保險業(yè)和各種基金等中介機構的結果。以股票上市為例,上市公司信息如果包裝造假,有關法律事務所、會計事務所等不僅要受處罰,而且要對股民賠償損失。保險經紀人、咨詢專業(yè)人員都買有失誤保險,要對客戶包賠損失。同時,反過來,中介機構受到尊重 ,因為他們也有很好的信用。
我給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幾位專家談過這件事,他們非常有興趣,有人問我,能不能利用因特網,把好企業(yè)的信息儲存起來,建立它們的信用記錄,用積累好記錄,慢慢形成它們的好信用。我說不可以。信用要有絕對權威,要靠政府以法制強制推行,信用記錄要嚴整無缺,才能表明一個人、一家企業(yè)的信用好壞。只要記錄可以不完整,這種記錄就可能掩蓋真相,被騙子鉆空子,同時又使好信用也缺乏權威。所以,建設信用系統(tǒng),必須準確地、全面地覆蓋,否則就徒勞無功。建設這樣的全面系統(tǒng)的社會信用信息網,不是任何非政府力量靠企業(yè)自愿參加可竟成功的。
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早開始,早得益,希望為時尚不為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