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淺析近日PTA、EG原料上漲造成的形勢
來源:admin
作者:admin
時間:2002-04-08 12:26:00
今年一季度以來,國際原油一直處于上升狀態(tài),目前已突破27美元/桶,上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全球經濟出現(xiàn)了復蘇跡象,使原油需求量增加,加之國外“限產保價”的舉措等等,以上因素促成了原油價格的不斷攀升。
從近日的上漲行情分析,隨著國際原油的上漲,PTA、EG也“不甘示弱”,漲勢也可謂是“異常兇猛”,由于我國是PTA、EG的進口大國,整個行情的上漲給供應PTA、EG的外商提供了豐厚的利潤空間,在這場暴漲風中最大的贏家當然是PTA、EG的供應商了。這次上游原料非理性的上漲行情,大大擠壓了國內聚酯、滌綸及紡織企業(yè)利潤空間,甚至出現(xiàn)虧損,而PTA、EG生產企業(yè)卻是“漁翁得利”。此次行情的暴漲已經損害了國內諸多化纖行業(yè)的切身利益。目前,國內化纖行業(yè)將面臨著“進退兩難”的態(tài)勢。筆者真的擔心后市很可能在上游原料市場行情走向極端的剎那間,再次上演化纖產品價格大跌的“悲慘一幕”。當務之急,國內各化纖產業(yè)鏈必須想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來,及早走出“沼澤地”。
在PTA、EG上漲的過程中,雖然聚酯切片價格同步上漲,3月初大聚酯合同外成交價為6000元/噸,小聚酯成交價為5700元/噸;目前江浙市場合同外大聚酯實際成交價已達到7150元/噸,小聚酯實際成交價達6850元/噸,上漲幅度為19%。但其上漲的幅度未必同上游原料的幅度“并駕齊驅”,其實聚酯企業(yè)根本“無利可圖”,只能勉強提價而已?,F(xiàn)如今聚酯切片市場呈現(xiàn)出了“騎虎難下”的尷尬局面。目前生產聚酯切片的原料成本已經達到7000元/噸左右了,但由于下游需求的減少,聚酯行業(yè)的接盤能力不斷下降,致使聚酯企業(yè)庫存的不斷上升。在高漲的原料成本下,國內的大、中、小型聚酯企業(yè)將無法繼續(xù)滿負荷生產,因為,生產的越多,顯然就虧損的越多。當然,整個行情上漲過程,人為炒作因素很大,等待后市原料的需求下降后,自然是跌價的時候,肯定會有很多的“水份”被擠出,到那個時候,也許下游企業(yè)的日子會好過些,那個時候再開足馬力擴大生產也不遲,畢竟可以在原料成本的費用支出上節(jié)約了一筆不該浪費的成本費,何況現(xiàn)在庫存增加不等于同自己的資金開“國際玩笑”嗎?筆者認為,現(xiàn)在大、中、小型聚酯企業(yè)應該依照企業(yè)自身實際的承受“高漲”能力,必須“當機立斷”,盡快采取降低開工率或者停產的措施,降低產量,減少庫存來應對原料成本的上升、來抵消原料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近日聚酯切片的價格還是非常堅挺,合同外市場價已超過了我國“十方”聚酯對合同用戶四月份的報價,再看看聚酯切片的下游長絲生產企業(yè),也出現(xiàn)過一輪暴漲行情,最顯著的特點是成本上升拉動行情上漲,由于國內聚酯切片的所謂“暴漲”,使得滌綸長短絲企業(yè)扮演了一出戲劇性的“替人家抬轎子”的角色,部分滌絲企業(yè)將重新步入了虧損經營的局面,只有生產市面上“緊俏”的滌絲產品企業(yè)才真正“獲利”。目前,還有諸多滌綸長絲企業(yè)受其織造企業(yè)需求減少的影響,庫存量將逐步增加,而且長絲生產企業(yè)在前段時間大幅提價后已嚴重打擊了下游織造業(yè)的“購買積極性”,導致了紡織面料企業(yè)不愿做“虧本”的買賣的嚴重后果,致使國內紡織企業(yè)無法接單,部分訂單轉移到周邊國家和地區(qū)。同時價廉是現(xiàn)階段我國紡織面料在國際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優(yōu)勢,原料成本的普遍提高,削弱了競爭優(yōu)勢,外單轉移。目前滌絲企業(yè)只能“自欺欺人”地跟在聚酯切片后面提升報價,實際成交價并沒有上升,市場也顯得很平靜,已經失去了前期的“瘋狂搶購”風采。從目前各市場交易量看,僅為高峰期的40-50%左右。雖然3月份大部分滌綸長絲品種提價了1000元/噸左右(DTY150D三月初8400元/噸,4月初9300元/噸,累計上漲900元/噸,上漲幅度為10.7%),但漲幅不及聚酯,根本不會產生利潤。而且由于銷量的減少,大部分滌綸企業(yè)庫存在增加,從資金和生產效益的角度來說,無法接受更高價格的聚酯原料。但為避免停產,只好“打腫臉充胖子”地將高價切片接于手中。
值得一提的是:近日POY500/48F,由于在復合絲中有一定的用量,50D POY與50D FDY復合絲主要用于生產今年在布市上特別走俏的強捻仿真絲等面料,大有光三角異形FDY50D,這幾天銷量上升,其大有光三角異形50D的價格穩(wěn)定在12500元/噸左右。FDY68D、100D、150D分別為10400元/噸、9100元/噸、8400元/噸。
筆者預計四月份常規(guī)滌絲產品會出現(xiàn)價格向下的走勢,而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緊俏產品價格應該還會攀升。因為,隨著氣候的轉暖,仿真絲強捻面料交易量上升,各地客商“與日俱增”,而其價格在滌絲價穩(wěn)定的情況出現(xiàn)上漲,上漲幅度為0.20元/米,這說明了仿真絲面料市場已經進入“旺市”,很可能四月份薄型仿真絲適銷面料價格將有所上抬。根據筆者通過市場調研的情況看,目前還有80%以上的服裝消費者沒有真正購買夏季服裝,只有少許愛美之人零星地購買提前上市的夏裝而已,這足以說明了夏裝的制作與銷售剛剛拉開帷幕,而生產“超薄型”面料的織造企業(yè)還有很大的盈利空間,同時,上游的滌絲企業(yè)必須中止再生產不適宜織造企業(yè)紡織夏裝用面料的滌絲了,盡快改變品種,向夏季服裝用的超細旦高附加值產品看齊,同時,要多與下游織造企業(yè)溝通,時刻洞察下游用戶的需求動向,從而快速及時地將產品生產出來傳遞給下游用戶,以贏得時間,力爭得到可觀的利潤。
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:國內PTA、EG缺口太大,進口依存度過高,受制于人,對整個行業(yè)良性發(fā)展無益。有關部門確實有必要加快PTA、EG項目的審批,使整個產業(yè)鏈逐步達到整合,才能擺脫原料受制于人的局面,使我國的聚酯、滌綸以及紡織業(yè)更具國際競爭力。
從近日的上漲行情分析,隨著國際原油的上漲,PTA、EG也“不甘示弱”,漲勢也可謂是“異常兇猛”,由于我國是PTA、EG的進口大國,整個行情的上漲給供應PTA、EG的外商提供了豐厚的利潤空間,在這場暴漲風中最大的贏家當然是PTA、EG的供應商了。這次上游原料非理性的上漲行情,大大擠壓了國內聚酯、滌綸及紡織企業(yè)利潤空間,甚至出現(xiàn)虧損,而PTA、EG生產企業(yè)卻是“漁翁得利”。此次行情的暴漲已經損害了國內諸多化纖行業(yè)的切身利益。目前,國內化纖行業(yè)將面臨著“進退兩難”的態(tài)勢。筆者真的擔心后市很可能在上游原料市場行情走向極端的剎那間,再次上演化纖產品價格大跌的“悲慘一幕”。當務之急,國內各化纖產業(yè)鏈必須想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來,及早走出“沼澤地”。
在PTA、EG上漲的過程中,雖然聚酯切片價格同步上漲,3月初大聚酯合同外成交價為6000元/噸,小聚酯成交價為5700元/噸;目前江浙市場合同外大聚酯實際成交價已達到7150元/噸,小聚酯實際成交價達6850元/噸,上漲幅度為19%。但其上漲的幅度未必同上游原料的幅度“并駕齊驅”,其實聚酯企業(yè)根本“無利可圖”,只能勉強提價而已?,F(xiàn)如今聚酯切片市場呈現(xiàn)出了“騎虎難下”的尷尬局面。目前生產聚酯切片的原料成本已經達到7000元/噸左右了,但由于下游需求的減少,聚酯行業(yè)的接盤能力不斷下降,致使聚酯企業(yè)庫存的不斷上升。在高漲的原料成本下,國內的大、中、小型聚酯企業(yè)將無法繼續(xù)滿負荷生產,因為,生產的越多,顯然就虧損的越多。當然,整個行情上漲過程,人為炒作因素很大,等待后市原料的需求下降后,自然是跌價的時候,肯定會有很多的“水份”被擠出,到那個時候,也許下游企業(yè)的日子會好過些,那個時候再開足馬力擴大生產也不遲,畢竟可以在原料成本的費用支出上節(jié)約了一筆不該浪費的成本費,何況現(xiàn)在庫存增加不等于同自己的資金開“國際玩笑”嗎?筆者認為,現(xiàn)在大、中、小型聚酯企業(yè)應該依照企業(yè)自身實際的承受“高漲”能力,必須“當機立斷”,盡快采取降低開工率或者停產的措施,降低產量,減少庫存來應對原料成本的上升、來抵消原料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近日聚酯切片的價格還是非常堅挺,合同外市場價已超過了我國“十方”聚酯對合同用戶四月份的報價,再看看聚酯切片的下游長絲生產企業(yè),也出現(xiàn)過一輪暴漲行情,最顯著的特點是成本上升拉動行情上漲,由于國內聚酯切片的所謂“暴漲”,使得滌綸長短絲企業(yè)扮演了一出戲劇性的“替人家抬轎子”的角色,部分滌絲企業(yè)將重新步入了虧損經營的局面,只有生產市面上“緊俏”的滌絲產品企業(yè)才真正“獲利”。目前,還有諸多滌綸長絲企業(yè)受其織造企業(yè)需求減少的影響,庫存量將逐步增加,而且長絲生產企業(yè)在前段時間大幅提價后已嚴重打擊了下游織造業(yè)的“購買積極性”,導致了紡織面料企業(yè)不愿做“虧本”的買賣的嚴重后果,致使國內紡織企業(yè)無法接單,部分訂單轉移到周邊國家和地區(qū)。同時價廉是現(xiàn)階段我國紡織面料在國際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優(yōu)勢,原料成本的普遍提高,削弱了競爭優(yōu)勢,外單轉移。目前滌絲企業(yè)只能“自欺欺人”地跟在聚酯切片后面提升報價,實際成交價并沒有上升,市場也顯得很平靜,已經失去了前期的“瘋狂搶購”風采。從目前各市場交易量看,僅為高峰期的40-50%左右。雖然3月份大部分滌綸長絲品種提價了1000元/噸左右(DTY150D三月初8400元/噸,4月初9300元/噸,累計上漲900元/噸,上漲幅度為10.7%),但漲幅不及聚酯,根本不會產生利潤。而且由于銷量的減少,大部分滌綸企業(yè)庫存在增加,從資金和生產效益的角度來說,無法接受更高價格的聚酯原料。但為避免停產,只好“打腫臉充胖子”地將高價切片接于手中。
值得一提的是:近日POY500/48F,由于在復合絲中有一定的用量,50D POY與50D FDY復合絲主要用于生產今年在布市上特別走俏的強捻仿真絲等面料,大有光三角異形FDY50D,這幾天銷量上升,其大有光三角異形50D的價格穩(wěn)定在12500元/噸左右。FDY68D、100D、150D分別為10400元/噸、9100元/噸、8400元/噸。
筆者預計四月份常規(guī)滌絲產品會出現(xiàn)價格向下的走勢,而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緊俏產品價格應該還會攀升。因為,隨著氣候的轉暖,仿真絲強捻面料交易量上升,各地客商“與日俱增”,而其價格在滌絲價穩(wěn)定的情況出現(xiàn)上漲,上漲幅度為0.20元/米,這說明了仿真絲面料市場已經進入“旺市”,很可能四月份薄型仿真絲適銷面料價格將有所上抬。根據筆者通過市場調研的情況看,目前還有80%以上的服裝消費者沒有真正購買夏季服裝,只有少許愛美之人零星地購買提前上市的夏裝而已,這足以說明了夏裝的制作與銷售剛剛拉開帷幕,而生產“超薄型”面料的織造企業(yè)還有很大的盈利空間,同時,上游的滌絲企業(yè)必須中止再生產不適宜織造企業(yè)紡織夏裝用面料的滌絲了,盡快改變品種,向夏季服裝用的超細旦高附加值產品看齊,同時,要多與下游織造企業(yè)溝通,時刻洞察下游用戶的需求動向,從而快速及時地將產品生產出來傳遞給下游用戶,以贏得時間,力爭得到可觀的利潤。
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:國內PTA、EG缺口太大,進口依存度過高,受制于人,對整個行業(yè)良性發(fā)展無益。有關部門確實有必要加快PTA、EG項目的審批,使整個產業(yè)鏈逐步達到整合,才能擺脫原料受制于人的局面,使我國的聚酯、滌綸以及紡織業(yè)更具國際競爭力。
